1、 如果说库哈斯的“广义”建筑学、黑川纪章的“雪崩”式大转变和矶崎新的“分崩离析”状态,都是基于时代背景所做出的前瞻性预言,那么,面对不期将至的“雪崩”之势,当代先锋建筑的应对之策又是什么呢?
2、 本书从回顾先锋派思想的源流及其美学范式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其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的大致发展,并依据时空的脉络,论述了历史先锋派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后现代先锋派与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当代先锋派与建筑中的复杂性趋向的阶段划分和演进历程。
3、 本书从“思想”、“参照”、“形态”、“功能”、“空间”和“语言”等六个层面出发,对于当代先锋建筑的异质性建构展开论述。
4、 本书结合当下建筑创作和空间叙事的需要,依托于当下复杂-非线性思维的成熟和对建筑学科的交叉贡献,建立起了异质共生对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抬升的‘地景’介入建筑”、“消解的表皮关联浮动的边界”、“叠置的层次对接空间中的运动和事件”、“开放空间构拟不可预见的复杂”、“媒介空间生成流动的‘镜像体验’”以及“仿生自然扩展有机增殖的适应性”等六个层面。
5、 本书中通过对20多组建筑师或团体,40多个经典案例的系统剖析和梳理,向世人完整呈现了当代建筑的先锋之策,并指出了可预见的方向——异质共生。
专家推荐
本书的研究没有停留在理论和概念的辨析上,而是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就异质共生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梳理出了不同时期先锋建筑中的美学范式,总结出了异质性建构及其相关语义,概括了复杂-非线性思维实现异质共生的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展望了共生秩序的多重表现。概括而言,本书对当下的建筑认知和创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并为当代建筑评议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视角。
——祁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与“异质性”共处已成为今天的基本现实,为了缓和冲突与对抗,“异质共生”成为了一种可选择的策略。本书通过这种模糊策略,建立起了一种可沟通的调合路径,从而对被颠覆的空间秩序形成一种“补偿”机制,使“异质性”元素仍能与被撕裂的母体建立一种冲突性的关联。
——孙成仁 博士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c8QiWtIzQquNPsOfM5H-A?pwd=ko0r
提取码:ko0r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6的分享
版权声明
本网站全部资料来源于网络,真实性无保证,仅供自己学习娱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网站支持正版。
1条评论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