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改变日本 (伊东丰雄)

本站在存续的时间将永久免费,所有文章除回复可见外不设置任何访问限制,增加打赏将用来维护和提升网站服务器网速及容量,本站现存储文件四千多个,总存储量50G以上,不得已部分新增文件已第三方存储,需要大家打赏支持网站扩容增速,谢谢!

image.png

《建筑改变日本》是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所著的书籍,由理想国 | 西苑出版社出版,译者是寇佳意。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1941年出生于日本,是日本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他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等多项荣誉,并于2013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其近年来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以及中国台湾的台中歌剧院等。


核心观点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使日本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建筑风貌同质化严重,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受着日渐厚重的区隔,仿佛无生气的中性存在。这样的浪潮虽为建筑师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但很多建筑作品造型精致却远离了体恤人情的本质。伊东丰雄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最新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他认为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应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建筑理念

对时代不确定性的回应:伊东丰雄认为时代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其建筑思想的根本源泉是对“不确定性”的追求。早期他通过轻型材料和临时性的材料,来表达建筑的短暂性,以形式来诠释时代精神,如1984年设计的银色小屋,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而成,使用轻金属材料,可快速建造和消失,体现了建筑的短暂性,也保护了环境。

追求自然界的轻盈感等:他将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扩展到对自然界展开研究,从“风”的流动中获取灵感,追求自然界的轻盈感、流动感、漂浮感,企图打通时代精神和自然的障碍。例如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有着轻盈的造型和流动的空间。

从形式到材料质感的转变:早期作品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不确定性”意向,后期则开始追求对材料质感的表达,从强调形体所营造的轻盈感,转向“意境”中的轻盈,以此来表达时代的“不确定”。如仙台媒体中心,采用正方形的楼板、树形的管子和分隔内外的表皮等元素,通过玻璃的使用等营造出朦胧的视觉效果,使建筑显得轻盈且充满流动感。

建筑的“游牧”概念:受到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勒·德勒兹“游牧”概念的影响,他认为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其建筑作品是对日本社会多元化、复杂性的重要诠释,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他并不追求单一的研究或适用于任何地方的正式风格。

强调建筑与自然、社会的融合:他希望建筑能与自然更好地融合,体现地域性和场所性,让更多的人在建筑空间中感受到轻松、和谐和幸福,通过建筑让社区重建,创造更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等。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通风、采光等,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代表建筑作品体现理念

仙台媒体中心:2001年建成,是为代替老化的西公园仙台市民图书馆而建,是集图书馆和艺廊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建筑。该建筑由六块楼板、十三根管柱以及覆盖在结构之上的玻璃表皮组成,拥有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特征。伊东丰雄试图在不影响采光、隔热、通风的前提下,将内外空间处理得更加柔和,设置多重墙以形成微气候空间,对空气与光起到调节作用。他提出空间的心理秩序和物理秩序,即“主辅空间”的理念,光、材料、结构的应用成为其建筑语言。这里体现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空间明确划分的突破,以及对建筑与自然、人与空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岐阜媒体中心:位于日本岐阜县岐阜市,2015年7月对外开放,又叫“大家的森林”,是集画廊、礼堂、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仅两层,一层南北侧对外开敞,与城市相融,中央为闭架书库,东侧为“大家的画廊”与“大家的礼堂”,二层是被巨大伞形“灯罩”所笼罩的开敞式图书馆。该建筑同样采用开放式空间布局,通过起伏的屋顶、木质吊顶以及十一个巨伞形“灯罩”定义空间功能、模糊边界。伊东丰雄想摆脱采光与温度在空间中的均质化,设置多重墙形成微气候空间调节空气与光。此建筑体现了他对建筑与自然融合、营造独特空间体验以及关注使用者感受的理念。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分享到: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3GG  发表于 2025-05-08 18:53 回复

    谢谢分享

添加新评论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