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6月1日出版的一部建筑类书籍,作者是著名建筑师方拥。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详细介绍: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方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长期从事传统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主持泉州开元寺、新加坡双林寺等名刹的修缮工程,也是最早研究闽南建筑、客家土楼及中国虹桥的学者之一。调入北京大学后,一直进行传统建筑保存和复兴的实验,倡导将古代中国的“卑宫室”思想与当代全球的生态理念相结合,探索古代建筑思想史。此外,他还出版有介绍北大校园建筑的《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并担任国家项目《清史·图录》的建筑卷主编。
定价:38元。
出版信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为9787301172223,字数302000,开本16开,共316页。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学生最为喜爱的课程之一。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本书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同时,作者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如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讲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包含名辞释义、要素分析、建筑空间、建筑意匠、建筑师等内容。
第二讲 建筑背景中的历史与智慧:涉及欹器与中庸之道、舜之虞、“义正”社会的追求、生物多样化与文化多元化、“李约瑟难题”与“奇技淫巧”等。
第三讲 新石器建筑的多样化:介绍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西北黄土高原的横窑与竖穴、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东部丘陵坡地的半地穴“排房”。
第四讲 南北建筑的碰撞与融通:讲述防洪的圩垸和御敌的城堡、堆土垒筑与夯土版筑、结构构造与设备、甑鬲觑与鼎豆壶等。
后续还有:两种建筑思想的互动、主流观念在建筑中的反映、土木结合及其演进、建筑材料的文化选择、阙与观的虚实之辨、城门城楼与结构的执着、中西木拱桥的结构比较、仙楼佛塔及其向大地的回归、生死观念与墓葬制度、园林中的天地与人心、风水中的理性思维等章节。
书籍特色与价值
人文特质突出:在众多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中,本书独树一帜地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设计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类型全面:涵盖了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多种中国传统建筑类型,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书中对每种建筑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互配合,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细节,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有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思想体现,如传统建筑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宫殿以故宫为代表体现“前朝后寝”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建筑具有守成、协调、生气的特征;传统建筑思想包含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
发表评论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6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