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中英双语)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冯友兰 - Feng Yu-Lan)

本站在存续的时间将永久免费,所有文章除回复可见外不设置任何访问限制,增加打赏将用来维护和提升网站服务器网速及容量,本站现存储文件四千多个,总存储量50G以上,不得已部分新增文件已第三方存储,需要大家打赏支持网站扩容增速,谢谢!

image.png

《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创作的哲学著作,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冯友兰(1895 - 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是20世纪杰出的中国哲学家。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除了《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成书过程:1946 - 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面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经整理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即《中国哲学简史》。2015年6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复三翻译的英汉对照版本。

内容简介

全书共28章,前18章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后10章主要阐述中国哲学在古代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开拓。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精神和背景,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的不同哲学观、人生观,以及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还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创作背景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处于落后、挨打局面,文化领域思想保守、落后。“进化论”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国内学术界走向两个极端,西学传入既促进了中国哲学的更新,也冲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亟须学术领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该书出版前,西方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要么太专业,要么太通俗,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知识了解甚少。冯友兰先生有见于此,致力于重构国内对中国哲学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便有了《中国哲学简史》的诞生。


主题思想

冯友兰将史的线索截止在宋明理学、心学时期,以王守仁哲学思想的讲述告终,仅在讲到西方哲学传入时粗略提及康有为和严复,这与他对中西文化差异原因的认识阶段有关。他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实质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还曾断言中国未有过近代哲学,但实现近代化后会有近代中国哲学。在该书中,他将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中的古代与中古代。

在具体讨论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时,他采用讲述问题的方式,从中国智慧和西方智慧两个角度把握哲学,指出中国哲学思维非逻辑比逻辑更为深刻的道理。他认为哲学家的思想是其政治理想的阐明、构建,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将哲学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哲学家的理想生活状态和国家制度相结合。同时,他觉得中国哲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此外,他还为读者澄清了许多常见的理解误区,如对儒家“中庸思想”的阐明。

作品鉴赏

内容特点:较之冯友兰先前的著作《中国哲学史》虽有大量删减,篇幅明显缩短,但完整性、精确性并未减弱,学术色彩未减,资料及诠释准确,立论平实全面。

总体影响:该书勾勒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反映了冯友兰成熟的哲学史观,其准确的描述和得当的选材,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走向现代化。同时,它把中国哲学推向了世界,加深了西方对中国传统的研究与理解,促进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2015年2月,该书成为第二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创新教材。

作品评价:有评价称“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分享到: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LWZ  发表于 2025-05-12 18:59 回复

    谢谢分享

  • 3GG  发表于 2025-05-12 11:43 回复

    谢谢分享

添加新评论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